據(jù)《泉州府志》卷之十六載:“花橋真人廟(慈濟宮)在府治善濟舖。宋紹興間建?!保ìF(xiàn)泉州市區(qū)中山南路605號)奉祀?yún)钦嫒耍瑸楸I蟮廴笞鎸m之一。
吳真人名夲,少喪父母,家貧,矢志學醫(yī),終成。宋明道二年(1033),泉州疫病肆虐,真人攜徒前來,懸壺花橋亭,施針給藥,救人無數(shù)。宋景祐三年(1036)真人上山采藥,不幸墜崖仙逝。泉州善信,悲悼感泣,于花橋亭置肖像奉祀香火。宋紹興年間,宋高宗下詔立廟后,改亭建宮,雕塑神像,吳真人被尊稱為“花橋公”,是泉州地區(qū)主神之一。宋嘉定年間,真德秀兩次知泉州府,首知時(1217)即到宮祝禱,祝文明定“著為定例,一歲兩祠于神”,《西山文集》留其五篇祝文。
元初,地方名醫(yī)與真人嫡傳門徒共同編撰藥方,刻制藥簽,善信獻藥廟祝,患者卜取服用,獲藥到病除之效。孺四科簽筒,供病家選抽應用,祈福、消災、司命祿,均到花橋宮虔誠禱告?!度莞尽肪碇d:“……神皆四舁, 通淮關大帝、花橋吳真人、南門天、虎山王相公,古榕境元壇元帥則八抬。吳真人、天妃步耳,余皆馳腳。”舉凡進香乞火,巡境禱雨,每年兩次真人神誕祭祀活動,延請道士(僧人)在宮中擺壇設蘸,誦經拜讖,舉行民間文藝表演。由是保生信俗不僅在閩南地區(qū)蔚然成風,而且隨著泉民的移居臺灣、渡洋謀生,保生大帝信俗蕃播港澳臺地區(qū)、東南亞諸國,影響迅速擴大。
清光緒四年(1878)泉州黃摶扶,黃懋烈,吳桂生三進士發(fā)起成立花橋民間慈善機構——“泉郡施藥局”首創(chuàng)施棺、賑濟、平糶等民間善舉事業(yè)。一百多年來,堅持施醫(yī)贈藥,服務社會民生;關愛弱勢群體,構建和諧社會;弘揚真人文化,光大“花橋精神”,踐行保生大帝信俗的關愛、互助、奉獻理念。在看病難的當今,每年為三萬多人次的退休干部、職工、城鄉(xiāng)貧民、下崗職工、外來工看病贈藥,1994年國務院宗教局葉小文局長來泉調研,評價花橋善舉體現(xiàn)了:“人間自有真情在”。